看守所里的硬通货
赖建东 2025年05月09日
看守所里的硬通货
看守所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是一个还需要通过普通信件往来的地方,是一个还需要用到邮票的地方,是睡觉都有人在仓里值班守护的地方,是不用劳动也能有饭吃的地方,衣食住行样样齐全,还有最严格的24小时安保服务。
在影视剧中,大家可能看到监管场所里,香烟是硬通货。然而,实际上,香烟在境内看守所是无法自由流通的,人民币也不行。看守所的消费是受限的,硬通货往往并不是金钱,有钱并不能解决问题,金钱在看守所发挥的作用很有限。每位嫌疑人能使用人民币的时间、方式、购买的商品都受到极大限制。
在这种地方,什么才是硬通货呢?零食、信件、书籍、希望才是看守所的硬通货。
一、零食
看守所里面伙食非常简单,不少当事人反馈伙食比较不合口味、吃不饱,部分年纪大的当事人,则表示很难吃下去、营养跟不上等。零食,就成为当事人补充伙食、增加营养的最重要的物资。这些物资包括水果、牛奶、奶粉、速食鸡腿、鸡翅、花生米、榨菜之类的。这些零食是当事人亟需的基本生活物资,是看守所当之无愧的硬通货。
郑某因为涉嫌走私犯罪被关押在某市看守所。我们去会见时,问他有什么生活用品需要家属顾送,他说只需要8箱即食的鸡腿肉,每一箱300元,让家属帮忙寄送进来就可以了,如果可以寄进去的话。当时我很好奇,他怎么那么喜欢吃鸡腿肉呢?郑某和我们讲鸡腿肉在看守所里不仅是食物,还是硬通货。
问:鸡腿肉?只要鸡腿肉吗?要8箱那么多吗?
答:鸡腿肉在里面是最吃香的东西,我可以拿鸡腿肉跟别人换,换什么都可以。
问:鸡腿肉可以当货币使用?你们都是以物换物?
答:差不多吧,看守所规定每个月每个人只能送一次东西寄来或者购买一次东西。买水果等容易坏,不容易保鲜。所以,我只要有鸡腿就可以了,其他人就陆陆续续错开购买时间,他们购买其他的食品,如牛奶、酸奶、苹果等,这样,大家换来换去,就都可以吃到不同的食品。
问:那你们怎么计算价格、确定对价?几个鸡腿可以换几个苹果、几瓶牛奶呢?
答:看守所里面能买到的东西品种都是固定的,价格也基本固定,大家都知道,一折算,大家就知道鸡腿的单价是多少钱、苹果的单价是多少钱了。比如,一箱苹果是140元,一箱鸡腿是300元,我拿半箱鸡腿就可以换一箱苹果了。大家也不不会那么计较,差不多就行。
在自由被剥夺的群体中,大家以物易物,确实能够互相帮助。这些零食比金钱更加简单方便实用,零食的生活必需品属性,让它成为看守所内绝大部分人都非常喜欢的硬通货。
二、信件
可能很多人会很诧异,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会有人写信、寄信?通过写信沟通,这效率怎么能忍受,急性子的人非得急死不可。只有经历过刑事案件的当事人及其家属才知道,原来这么多人还在用写信这种原始的方式来通信。当事人涉嫌犯罪被羁押在看守所,当事人与他的家属无法直接面对面、打电话沟通,只能通过写信的方式,才能直接沟通。如果案件判决,当事人被送往监狱服刑,家属探视的时间、次数受限,写信也成为当事人与家属通信的基本选择。
对于被羁押的人,他们与外界隔绝、与家属的信息无法互通,家属的信息对他们而言是弥足珍贵的,家属的信件,往往是他们最开心也是最难过的物件。开心是因为可以获悉家属的情况,难过是因为外出团聚。
李某是两个小孩的妈妈,涉刑被羁押在看守所,她最珍贵的是两张小孩的照片,和小孩给她画的圣诞快乐手绘画,被羁押期间,她每天都想看这两张照片,却又不敢每天看,因为一看到这些物件,她既开心,又忍不住伤心落泪。
侯某是一名企业家,企业员工500多名,因为其个人的一个投资项目涉刑被羁押,导致企业经营困难,银行贷款无法展期。他最关心的是公司的经营状况,是否会破产、什么时候破产。他每周都收到家属寄的信,通过信件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有一次,他三周没有收到信,就以为公司已经撑不下去,马上破产,他心灰意冷,准备卖房卖车、做一个失信被执行人。除了公司,他心中最挂念的是女儿,希望收到信中女儿的学习成长情况,但每次看到这些信息,他都因无法陪伴而感到心酸难受。
这种场景,数不胜数,几乎每一个案件都有关于书信的许多故事。书信传递着监所内外的信息,传达双方的思念,维系着他们的感情。没有书信,他们在监所内的生活难以想象。
三、书籍
当事人在看守所的时间非常充裕,能做的事情不多。除了少数看守所限制当事人看书外,大部分看守所都不限制当事人看书的时间,只要正常作息,当事人就可以完成规定动作后看书。他们看的书,主要是关于法律方面的书,不论文化程度高低、不论是否喜欢看书,他们都会翻看一下法律方面的书,看看他们所涉的犯罪相关的定罪量刑标准。
看守所内不同当事人的文化程度不同、心境不同,看书的意愿也截然不同。刚进去的当事人事态不明,还在争取能够取保候审出去,即便喜欢看书,也没有心情看书;对于可能面临刑罚比较重的当事人而言,如无期徒刑、死刑,他们是不会有兴趣看书的;另外还有部分当事人本身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看书的意愿。少部分当事人对书籍的需求比较强烈。
梁某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羁押在看说所,他是我们见过少数在看守所酷爱看书学习的人。我们每次会见他,除了谈及案件,他都会叮嘱我们务必督促家属尽快送书进去,他的书又看完了。有时还让我们推荐他一些好书。对他而言,看书是他在看守所里面消磨时间、转移注意力的最好方式。
他说:看守所里面其他人每个月都花500元买方便面、榨菜、鸡腿、花生、牛奶,可我每个月花1000多让家属送书。
“看守所里面不是有很多书吗?各仓的书不是可以借来看一下吗?”
“里面的书都是小说,而且主要是玄幻小说,没有营养。”
“你让家属送的都是什么书?”
“法律、经济、政治、历史等,你也帮我推荐一下。”
还有另外一名当事人祁某,他因涉嫌走私犯罪被羁押与看守所,他也酷爱看书,但他并不喜欢这些法律、经济、政治、历史的书,他只喜欢看小说,尤其是各类玄幻小说。被羁押一年多以来,她把看守所里面能借到的存量玄幻小说都看完了,每次会见,都要求我们转达,让家属尽快送各种玄幻小说进去给她。每次写信出来给辩护律师和家属,也都会要求家属给她送各类玄幻小说。对她而言,看守所里面的生活非常无聊,时间太多,只能通过看各种小说来打发时间。
四、希望
在看守所里,从来不缺焦虑,贩卖焦虑在看守所没有市场。辩护律师的谨慎分析、专业意见,往往会被视为能力不足、缺乏关系和资源的表现,而大包大揽、打包票能捞人出来的辩护律师,往往能迅速获得当事人的认可。因为前者更加类似于贩卖焦虑,后者则带来希望。希望可以是所有当事人及其家属的精神粮食,有时可以是精神鸦片。
希望是美好的,即便谎称的希望也能带来一阵子的美好。不论这种希望多么渺茫、多么不符合常理,很多当事人及其家属,都会往往会对自己进行催眠,为自己找到深信不疑的理由。毕竟,死马当活马医也有点希望,万一能行得通呢!
仓友、管教、律师、中间人等,不论是谁,只要声称有资源、能帮忙找关系协调,能把人“捞出来”,就有大批当事人及其家属相信、且深信不疑,形成一个广阔的市场。
只是,不理性的希望,是无根之木,终究会落空,带来更大的失望。如果因为不理性的希望,而贻误有效辩护的机会和空间,则悔之莫及。建立在专业判断基础上的理性希望,才应该是真正的硬通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