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流程的梳理与重构 ——进口报关企业合规整改的成败之举
龚政 杨琳 2023.03.06
走私类案件一直是我们办理的最主要的案件类型之一,特别是其中的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更是走私类犯罪中与企业经营有关的高发罪名。根据最高检2022年公布的检察业务数据,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占起诉单位犯罪总数的6.7%,排名第四,因此在最高检启动合规试点工作之初,如何对涉走私犯罪的单位进行有效合规整改就已经备受关注,最高检还专门发布了走私犯罪涉案企业合规整改的典型案例。
其实从犯罪手法来看,很多进口报关公司的犯罪行为及模式并不隐蔽,也不高超,最常见的就是报关时篡改单证信息以达到少缴或不缴税款的目的。为何这么简单的手法始终屡禁不止、难以根除,根源还是在于绝大部分涉案企业报关业务流程过于简单,操作过程严重缺乏监管,而这就是我们对涉案进口报关公司实施有效合规整改的关键,同时也是第三方专家和检察官最关心的问题。梳理及重构进口报关业务流程,以保证进口业务全面合规运行,才能避免涉案企业再次涉及走私风险。
一、进口报关业务流程整改“两个基本点”——合同洽商与进口申报
我们接触过的涉嫌走私犯罪的涉案企业,其实都有一套自己的报关操作流程,有些还有书面操作指引。没有发现问题时公司看起来还可以运行,一旦涉案并进入合规整改,通过内部调查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流程存在很大问题,不符合法律的规定,省略关键审批节点,缺乏实质审查等等。
作为指导整改的合规顾问律师,到底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梳理和重构业务流程?构建的新流程是否能够通过第三方专家和检察官的考察?相信很多律师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但其实问题的答案,已经写在了在一些明文规定的法律法规与行业规范之中。
在办理进口报关企业合规不起诉项目之初,我们就对可能涉及的全部法律法规、行业规范进行检索和梳理,一些我们辩护时可能接触比较少的法律法规,其实在合规整改中非常重要。例如《海关法》《海关稽查条例》《海关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规范》《海关进出口货物申报管理规定》《关于处理主动披露涉税违规行为有关事项的公告》等法律规范,以及国家标准《代理报关服务规范》(GB/T37518-2019)、海关行业标准《报关服务作业规范》(HS/T32-2010)等标准文件,对进口报关企业在进口报关操作中需要做到什么、不能做什么已经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并且给予了非常具有参考性的流程性指引。将这些法规、规范作为依据和指引,并充分总结走私类犯罪的辩护经验,我们认为,做好进口报关业务流程的整改,关键在于以下两个基本点:
规范合同洽商签署环节,以及重构进口申报操作环节。
(一)合同洽商签署环节:资信审查与合同管理
众多的走私案件,最开始都是因为客户提出想要压低进口成本的要求,涉案报关企业的业务主管或业务员为了去挽单,才配合客户铤而走险,修改单证,最终被海关查获导致案发的。可见,进口报关公司的走私风险,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委托报关的客户。
例如,在我们办理过的广州进口报关代理公司的合规不起诉案件中,该企业在业务洽商时没有和客户签署任何书面合同,且与其合作的客户大多不具备进行进口贸易的相关资质。导致该企业案发的原因,也正是与其合作的某不具备进口资质的公司谋求低报私下串通报关员篡改报关单证,最终被海关稽查发现后人赃俱获。实际上,很多从事进口代理报关业务的小企业都没有事前进行客户资信审查的习惯,更没有建立规范的业务合同管理制度,业务员径行拉拢业务、接洽客户,并通过口头或微信聊天等形式约定服务内容的现象屡见不鲜。洽商阶段对业务员约束和监管的缺失,容易导致业务员与资质不明的客户私下串通,从而埋下走私犯罪的隐患。
因此,有效流程整改的第一步,就是构建规范的合同洽商签署流程,确保事前对客户进行充分的资信审查、签署规范的书面合同去约束客户尽到相应的合规义务,以防范客户一方带来的风险。
在上文提到的《代理报关服务规范》和《报关服务作业规范》中,对于代理报关服务过程中的客户资质审查及代理报关服务合同的签订都有详细的规定,内容涵盖合同的洽商委托、评审、签署与跟踪执行。在构建合同洽商签署环节的流程时,我们可以参考这些行业规范所设置的环节和内容,来设计严密而又可操作的步骤,对客户资信与合同内容进行把关。
图 1:合同洽商签署环节流程示例
我们将书面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充分结合实际的办案经验,总结出以下几个需要在流程构建时重点关注的环节:
1、客户资信审查须全面
为防范客户方所带来的违规风险,第一步就是要对客户做好全面的资信审查。但是我们通过对许多企业的内部调查发现,不少企业仅仅要求客户提供企业营业资质、进口资质相关的材料,而不对内容的真实性进行进一步审查,这样难免导致资信审查流于表面。
因为具有合法的企业营业资质与货物进口资质是对客户资质最基本的要求,要尽可能防止客户一方带来的违法违规风险,这就需要报关企业实质性地审查与评估客户的履约能力与信用,不仅要了解客户企业营业资质、货物进口资质等,还应当了解客户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诚信状况及守法记录。
例如,在面对初次洽商的客户时,涉案报关企业可以在客户提供营业执照等相关资质材料后,自主前往工商网站查询确认上述材料的真实性,还可以要求业务员进一步去了解客户公司的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信用状况。
2、合规保障义务须明确
防范客户方所带来违规风险的第二步,就是在洽商阶段通过合同条款等方式明确客户的合规保障义务。
许多进口报关企业并不会与客户签订规范统一的《进口代理报关服务合同》,没有书面文件明确作为客户应尽的合规保障义务,报关企业与客户单位的权责无法得到有效划分。
在我们办理的合规不起诉案件中,作为顾问律师我们都建议涉案报关企业使用统一制式的《进口代理报关服务合同》,在合同条款中约定合规承诺条款,例如:双方确保委托事项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利用报关企业的代理报关行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应保证进口货物有合法来源,不存在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等。
除了统一制式的代理报关合同,涉案企业也可以通过独立的协议或承诺函等形式,将客户接受并承诺履行合规保障义务作为双方缔结正式代理报关服务合同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尽可能确保客户提交资料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将报关企业合规经营的意识确定下来,明确划分责任范围。
3、报关员与客户接触须禁止
在很多报关公司的实际运营中,都会对报关操作的各环节和各岗位职责作出比较详细的规定,但是在我们实际接触到的涉案报关企业中,很多都是报关员一人独自操办从洽商到申报的全流程。显然,在这样的业务操作流程下,很容易滋生客户与报关员私下勾结偷逃税、客户私下向报关员输送不正当利益等违法犯罪行为。
为防止此类问题的出现,涉案报关企业应当严格区分洽商环节的对接业务员与申报环节的操作业务员,以确保负责洽商的业务员无法进行申报操作,负责申报的业务员无法直接与客户接触。因此,在进行合同洽商签署环节的流程整改时,应注意设置专门的岗位负责客户洽商与合同签署,禁止负责申报的报关员与客户直接接触。
在上述的合同洽商签署的各个环节中,具有审核资质的人员以及合规员,也应及时地在合同洽商环节中有效介入并予以监督和审查,遵照业务员的审查步骤与标准,结合自己掌握的进口报关领域法律知识、业务经验,审慎地进行核实、复查,以综合评判与该客户开展进口报关代理业务的合规风险大小。
(二)进口申报操作环节:流程搭建与合规审查
申报环节是进口报关业务的核心环节,低报、伪报等违法违规行为正是在这个环节中产生,自然成为海关监管的重点。因此这个环节的有效整改往往是第三方专家及检察官审核的重点。
如何在申报环节合理设置业务审批流程、确定审查标准、规定审查范围,促使报关企业勤勉、全面、有效地履行审查义务,最大限度降低报关企业的业务合规风险,是彰显合规整改有效性的最关键部分。
1. 嵌入法律要求,搭建业务流程
(1)业务流程应体现报关企业法律义务
首先,业务流程设置应充分体现报关企业的法律义务。设置合理的业务申报审批流程,首要任务是全面了解进出口相关法律规范对于申报服务内容及流程的要求,并紧密围绕法律规范的内容,设置申报环节的具体审核流程及节点。业务合规的前提必定是合法,合法必然是合规的根本前提,因此整改后的业务流程必须吸纳法律规范的强制性要求,后续以此为基础确立的审批流程才可能起到抵御法律风险的作用。
在上文已经介绍到的海关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海关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中,对报关操作的各个环节中报关企业应尽的义务已有非常详实的要求。例如,进口报关企业在货物申报前负有合理审查货物报关单证资料、填制报关单、向海关电子申报的义务,申报后还须配合海关的查验、抽检工作;当可能存在违规申报行为及风险,报关企业应当及时发现并处置,否则报关企业就要对违规申报所引发的危害结果承担责任等。因此,对于法律规范的明确要求,报关企业唯有遵守才能不越“雷池”,而将这些要求内化为业务流程,保障其强制性,才能确保企业建立的业务流程是全面符合法律要求的,合规也才具备了基础。
(2)业务流程应明确合规审查节点
其次,业务流程设置应直接反映合规审查人员的介入节点。在确定了业务申报基本流程后,报关企业应进一步明确具有审查职责的人员介入业务流程的环节,确保其能够实际发挥合规审查作用。报关企业不能只笼统地规定审查人员具有审批业务的权限,必须对审查人员如何介入业务、在哪个阶段介入、介入的程度均予以明确,否则审查人员的审查权只能流于形式,沦为一纸空谈。
第三方专家和检察院在评估流程整改措施的有效性时,非常关注审查人员对流程操作监管的覆盖程度。根据海关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以及办案的实践经验,我们总结认为,审查人员应当至少在所有报关企业负有审核、复核义务的环节介入,并且介入应具有连贯性,才能确保对业务申报行为形成有效监管。
例如,报关单证材料毫无疑问必须经过审查人员审核,但在报关人员根据单证材料填制报关单后,审查人员还应进一步审核报关单的填制是否与单证材料内容一致。当报关人员在海关系统录入数据后,审查人员还要继续审核录入的数据是否与报关单内容一致等等。只有确保审查人员的审查权严密地覆盖于与报关单证相关的各环节,才能确保报关企业向海关最终申报的数据不存在审核疏漏,符合真实性、完整性要求。
可见,想要实现有效业务整改,严格依据法律规定设置业务流程步骤是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必须明确审查人员介入审批的节点。并且,这些节点的设置应确保审查人员职权及工作内容的连贯性、系统性,应环环相扣、前后承接,这样才能避免因审查权限过小、环节缺漏或审查主体频繁更换等而导致监管疏忽,才能对企业及员工的申报行为实现有效的监督。
图 2:进口申报操作环节流程示例
2. 明确权力设置,细化合规审查
(1)确立合规员的违规业务终止权
在规范业务流程设计之后,另一个重点是应当赋予合规员暂停或终止业务进行的权力,为合规审查增添“利齿”,实质性地约束与整改违规申报行为。业务流程、节点的设计明确了合规员介入业务的权力,相应的,必须同步赋予业务审查人员终止业务的权力,才可能实现对申报行为的实质性管控。
首先,报关企业应当协调好合规员与业务部门主管之间的审批权限分配,在业务流程中审慎考虑业务审查人员与部门主管审批权的位阶、顺序,确保合规员具有制约业务部门主管的权力与资格。
其次,报关企业应当明文赋予合规员“一票否决权”等终止业务的权力,在发现申报流程异常且无法纠正时,允许合规员独立终止该项不合规的业务申报,并保障该权力不受任何个人的影响,也不会为业务审查人员带来任何不利影响。唯有在业务流程中充分保障业务审查人员的审批权及否决权,才能有效发挥合规审查的业务监督、人员监管作用,合规整改也才能被评价为“有效”。
(2)形成合规审查指引性文件
业务合规要求合规审查必须全面、有效、可操作,这就要求企业及其员工必须清楚地知道合规审查审什么、怎么审、按什么标准审,否则审查工作无从进行。因此业务流程整改的又一要点,是企业应当结合其业务流程,细化各审批节点的审查内容要点及审查方式。
合规审查的内容及审查方式通常直接决定审查的效果,因而必然是合规整改有效性评判的重点考察因素。在我们承办的某报关企业合规不起诉案件中,第三方专家就曾在现场考察访谈的过程中,要求涉案报关企业对其设置的审查环节的审查要点及方法予以明确,并形成规范性质的书面文件,在企业内部发放,作为业务审查人员的履职依据。可见,第三方专家非常关注企业业务审批的实质性内容,要求审批必须具体化、模式化、流程化,不能仅依据相关人员的主观经验判断。
我们根据该公司代理报关业务的性质、特点,结合报关人员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份内容全面且高度符合企业经营实际的《合规审查指引》,作为业务合规审查的依据。该《合规审查指引》以整改后的业务流程为框架,规定了七个具体的审查步骤,包括:审查客户资质、审核合同草稿、审查报关单证、复核报关单草单、复核预录入报关单、审查纳税、审查业务结算。同时我们还将每个审查环节的具体审查内容详细列举,具有很强的实操性,极大地提升了审查工作的效率及客观性,获得了第三方专家和检察院的高度认可。
一份全面的合规审查清单可以作为报关企业履行审查义务、防范疏忽过失的有力证明,可以有效帮助企业向海关争取从宽处理,或甚至足以作为企业免责的证据。因此,细化合规审查内容,明确合规审查方法,并外化为公司规范性文件,能够有效地确保业务流程整改的实质性。
二、进口报关业务流程整改推行的保障——配套修订其他管理制度
业务流程的整改意味着将报关企业原有的业务运营模式,甚至是工作方法都全部打破,一切推倒重来,因而这个过程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公司经营管理的其他方面必定会受到影响,因此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协助业务流程整改的推行。具体而言,业务流程的整改应当配合公司其他管理制度的建立和修订一同推进,通过在其他制度内容中同步规定整改后的业务流程、内容、运行规则及相关岗位人员职责权限等,确保业务流程整改与公司其他事务相协调、整改后的业务流程各环节均具备合理性及可操作性。
例如,报关企业重构进口业务流程的同时应当制定或修订公司合规管理制度、业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通过基本制度确定报关人员、业务部门主管及财务、法务、合规等管理部门人员的职权及工作内容,为各部门、岗位人员划清职权行使的边界,确保各岗位履职不存在职责冲突或缺位,业务流程能够顺利运行。
又如,对于合规员的选任,报关企业应当依据法律规定确立相应标准,并指定、筛选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选任具备相应资质、受过专业技能训练、有丰富业务经验的人员作为报关业务员及审查岗位人员是法律规范的要求,是业务合规的必备条件之一,报关企业应在相应管理制度中体现该项要求,并遵照实施。
再如,报关企业可以出台相关管理规定,规范公司银行账户、对外洽商平台、内部办公软件的使用,以及业务资料的存档等,对与业务开展相关联的各个方面均加强管理,从而为业务监管、员工行为监管创造更多有利的外部条件,对于业务合规整改的顺利推行当然是有所助益的。
三、进口报关业务流程整改的落地与实施——业务操作线上化
线上业务操作系统在进出口报关行业中是被普遍使用的,但是我们在案件办理过程中调查发现,很多报关企业的线上操作系统,并不具备对报关各个操作的审核、审批功能,仅仅作是为记录保存业务文件、统计业务数据来使用。另外,业内使用比较广泛的业务操作系统几乎都是以服务出口业务为主,并没有针对进口业务而设计的专门的线上系统。
在进口报关涉案企业的合规整改中,整改后的业务操作流程能否实现线上化,是第三方专家和检察官非常关心的热点问题。在办理广州某进口代理报关公司的合规不起诉案件时,我们在为涉案企业搭建好合法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制定完善各类业务管理制度后,充分考虑进口报关程序的特殊性、行业的操作习惯及各功能间的联动性,为涉案企业设计了广州首个进口报关专用的线上审批系统,成功将整改后进口报关业务流程的各个操作环节及审批节点移植到线上平台,并在实际投入使用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此次线上系统的设计使用过程中,我们总结认为,该系统之所能够获得良好运行成效、并取得第三方专家和检察官的一致认可,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系统实现了与单一窗口的数据互通,可以一键预录入报关单信息,提高了申报效率,并在申报后可通过系统第一时间获取货物的申报状态等信息,实现了报关公司的报关操作与海关部门审查的直接联通。
第二,系统将报关操作流程进行线性化设计,充分保证任何一个审批节点未进行操作或审批不通过,均不能进行下一步的任何操作,实现了纸面上的各个合规审查节点能够充分地在线上系统的实践操作中得到体现和保障。
第三,系统区分不同账户的操作权限,确保合规员审核的一票否决权,严格限制业务员的账户权限,防止业务员绕开审核私自篡改报关数据、一人包办报关操作的所有环节。涉案报关企业将该线上系统投入使用后,不仅便利了报关操作,而且最大程度确保了整改后业务流程监管的全覆盖。
四、结 语
代理进口报关行业走私风险高发是由业务性质决定的,但该风险并非无法避免,业务流程的整改与完善就是进口报关企业隔绝刑事、行政处罚风险的“利器”。有效的进口业务流程整改,应确保流程设置完全符合法律规范的要求,保证囊括了全部的必要环节。业务审查是业务流程合规的重要保障,应确保在各环节均予以落实。而想要落实业务监管,就要充分考虑流程设置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及便利性,因而还要同步实施企业治理制度的制定与修订、审批手段电子化等措施。只有全面考量法律规定、行业惯例等外部要求,并充分结合企业组织架构设置、管理模式及业务发展需求等内部因素,才能真正符合第三方专家及检察院的考察要求,帮助涉案企业通过合规整改来有效规避风险、规范业务经营、促进企业发展。